前陣子公司進行了一項員工滿意度調查,最近則是把調查的結果拿出來檢討,並且從上到下,陸陸續續在各個 team 中舉辦 world cafe 來探討員工滿意度中可待改進的地方,並且提出可行的方案。
聽說上次舉辦員工滿意度調查是在四年多以前。不論如何,很高興公司開始注重『員工滿意度』這項公司營運指標。
相對於財務績效(EPS、股東權益報酬率)這類落後指標,『顧客滿意度』、『員工滿意度』在公司經營的體檢表上,屬於領先指標。落後指標只是成績單,反應過去的績效,當財務報表出爐的時候,過去的一個會計年度早已經結束。只有領先指標,才是真正影響下一個會計年度的績效關鍵。
不過就像父母去跟小孩調查『子女滿意度』一樣,再多的福利都不嫌少。討論著討論著,往往會把氣氛帶往比較負面的方向。這次的 PGOM 特別舉辦了一次『我們為什麼能夠嬴過競爭對手?』為題的 world cafe,洋洋灑灑的討論出一堆大家認為的理由。
有趣的是,許多大家抱怨的地方,卻往往也是公認公司的強項與優勢。許多公司常在不經意中,就這麼改著改著,把自己的競爭優勢也這麼改掉了(員工都希望工作穩定,結果往往導致組織龐大遲鈍)。兩相併陳,才能在兩者之間取得一個好的折衷。
然而實務上,真正擁有開放的觀念,調查出內部真正的聲音,後續可大刀闊斧的進行後續追蹤改善的企業其實是很少見的。礙於企業文化、公司高層支持度、勞資關係等綜合因素,組織是否能夠接受「真實的聲音」與真正願意接受並「持續改善」才是關鍵。
一個沒有持續進行後續改善的「員工滿意度調查專案」,反而會降低員工的工作士氣。
戚樹誠教授在他的著作『組織行為』中有一些關於員工滿意度的文字,我覺得寫的蠻好的:
* 不要認為每一個表現不佳的員工都會對工作不滿足。反之,不要認定每個表現佳的員工都會滿足於工作。
* 即使員工的工作滿足不會影響他的工作表現,也不能輕忽工作滿足的重要性。因為,即便如此,工作滿足也會影響員工的心理健康。
* 不要認為常缺勤的員工都是對工作不滿足或是失去興趣,實際上有可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。
* 員工缺勤的頻率是需要被管理的,但切記不能以根除為目標。有時候,某些程度內的缺勤,對員工或者是組織都是有益的。
* 正視員工離職的優缺點。特別注意那些離職員工的工作表現,並且仔細分析這些員工離職的成本與效益,作為未來管理上的參考。
一個人對於工作的滿足感或許不會直接帶來高的工作績效,不過他將增強員工表現出組織公民行為的程度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